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修订印发《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0:27:49  浏览:91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订印发《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修订印发《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考评办法

(1998年2月修订)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省“菜篮子”工程工作,保障城市副食品供应,省政府决定对“菜篮子”工程实行市长负责制,并制定如下考评办法。
一、考评对象
广州、深圳及各地级市人民政府。
二、考评项目
(一)肉类总产量;
(二)禽蛋总产量;
(三)水产品总产量;
(四)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或主要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数额;
(五)主要副食品储备量;
(六)城市蔬菜基地面积;
(七)城市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面积;
(八)副食品零售物价指数;
(九)生猪定点屠宰普及率;
(十)蔬菜净菜上市普及率;
(十一)蔬菜总产量。
三、考评标准
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年的考评指标,由省政府委托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于当年的第二季度向各市下达。各市指标的完成情况以省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为准。因遭受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而影响达标的,经省有关部门确认后,可不列入当年的考评。
(一)完成省下达的11项指标(见《附表一》),其中前6项完成量超过4%以上(含4%);全年没有发生灌水、病、死猪上市情况,没有发生蔬菜中毒事件的,评为“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先进单位”。
(二)完成省下达的11项指标,其中前6项完成量超过2%(含2%)以上;全年没有发生灌水、病、死猪上市情况,没有发生蔬菜中毒事件的,评为“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表扬单位”。
(三)省下达的11项指标中有4项以上(含4项)没有完成的,给予批评。
四、考评办法
(一)程序
每年由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组织省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各市考评项目进行抽样调查,抽查结果将作为考评的主要依据。
各市政府应于次年第一季度前就菜篮子工程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出书面总结,并填写《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责任制考评指标完成情况表》(见《附表二》),上报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由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组织省农办、农业厅、海洋与水产厅、统计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审
核,并对达到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先进、表扬单位要求的市进行随机抽查后,提出菜篮子工程先进单位、表扬单位和给予批评的单位名单,报省政府审批,并由省政府通报全省。
(二)奖惩
对被评为“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先进单位”的市,由省发给奖杯及8万元奖金。对市长和分管副市长给予表扬并各发给1000元奖金。
对被评为“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表扬单位”的市,由省授予锦旗并发给5万元奖金。
获奖市所得奖金的10%用于奖励市菜篮子工程工作的积极分子,90%作为菜篮子工程工作的经费。奖金、奖品和抽查的费用由省菜篮子工程专项资金和省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中罚没实际入库金额提成部分,各负担50%。
(三)责任
各市政府要将省确定的考评指标落实到所属辖区,如实填报《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责任制考评指标完成情况表》,严禁弄虚作假。对有虚报、瞒报行为的,省将严肃处理,收回奖杯、锦旗和奖金,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本办法于1998年2月修订,由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会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附表一: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责任制考评指标

------------------------------------------------------------------------
| | | | | |主要副|城市蔬| | |生猪定点屠宰 | | |
|市 别|肉类总|禽蛋总|水产品|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食品储|菜基地|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副食品零售物价指数 | 普及率 |蔬菜净菜|蔬 菜|
| |产 量|产 量|总产量|或副食品价格调节 |备 量|面 积| 零售市场面积 |----------|-------|上 市|总产量|
| |(吨)|(吨)|(吨)| 基金数额 |(吨)|(亩)| (平方米) |肉禽蛋|蔬菜|水产品| 市 | 县 |普及率 |(吨)|
|---|---|---|---|---------|---|---|--------|---|--|---|---|---|----|---|
|广州市| | | | | | | | | | | | | | |
|---|---|---|---|---------|---|---|--------|---|--|---|---|---|----|---|
|深圳市| | | | | | | | | | | | | | |
|---|---|---|---|---------|---|---|--------|---|--|---|---|---|----|---|
|珠海市| | | | | | | | | | | | | | |
|---|---|---|---|---------|---|---|--------|---|--|---|---|---|----|---|
|汕头市| | | | | | | | | | | | | | |
|---|---|---|---|---------|---|---|--------|---|--|---|---|---|----|---|
|韶关市| | | | | | | | | | | | | | |
|---|---|---|---|---------|---|---|--------|---|--|---|---|---|----|---|
|河源市| | | | | | | | | | | | | | |
|---|---|---|---|---------|---|---|--------|---|--|---|---|---|----|---|
|梅州市| | | | | | | | | | | | | | |
|---|---|---|---|---------|---|---|--------|---|--|---|---|---|----|---|
|惠州市| | | | | | | | | | | | | | |
|---|---|---|---|---------|---|---|--------|---|--|---|---|---|----|---|
|汕尾市| | | | | | | | | | | | | | |

|---|---|---|---|---------|---|---|--------|---|--|---|---|---|----|---|
|东莞市| | | | | | | | | | | | | | |
|---|---|---|---|---------|---|---|--------|---|--|---|---|---|----|---|
|中山市| | | | | | | | | | | | | | |
|---|---|---|---|---------|---|---|--------|---|--|---|---|---|----|---|
|江门市| | | | | | | | | | | | | | |
|---|---|---|---|---------|---|---|--------|---|--|---|---|---|----|---|
|佛山市| | | | | | | | | | | | | | |
|---|---|---|---|---------|---|---|--------|---|--|---|---|---|----|---|
|阳江市| | | | | | | | | | | | | | |
|---|---|---|---|---------|---|---|--------|---|--|---|---|---|----|---|
|湛江市| | | | | | | | | | | | | | |
|---|---|---|---|---------|---|---|--------|---|--|---|---|---|----|---|
|茂名市| | | | | | | | | | | | | | |
|---|---|---|---|---------|---|---|--------|---|--|---|---|---|----|---|
|肇庆市| | | | | | | | | | | | | | |
|---|---|---|---|---------|---|---|--------|---|--|---|---|---|----|---|
|清远市| | | | | | | | | | | | | | |
|---|---|---|---|---------|---|---|--------|---|--|---|---|---|----|---|
|潮州市| | | | | | | | | | | | | | |
|---|---|---|---|---------|---|---|--------|---|--|---|---|---|----|---|
|揭阳市| | | | | | | | | | | | | | |
|---|---|---|---|---------|---|---|--------|---|--|---|---|---|----|---|
|云浮市| | | | | | | | | | | | | | |
------------------------------------------------------------------------

附表二: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工作责任制考评指标完成情况表

填表单位: 年 月 日
----------------------------------
| 考 评 项 目 |当年指标数|当年实际完成数|达标情况|
|-------------|-----|-------|----|
|肉类总产品(吨) | | | |
|-------------|-----|-------|----|
|禽蛋总产量(吨) | | | |
|-------------|-----|-------|----|
|水产品总产量(吨) | | | |
|-------------|-----|-------|----|
|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或主要 | | | |
|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数额 | | | |
|-------------|-----|-------|----|
|主要副食品储备量(吨) | | | |
|-------------|-----|-------|----|
|城市蔬菜基地面积(亩) | | | |
|-------------|-----|-------|----|
|城市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 | |
|面积(平方米) | | | |
|-------------|-----|-------|----|
| |肉禽蛋 | | | |
| 副食品 |-------|-----|-------|----|
| 零售物 |蔬 菜 | | | |
| 价指数 |-------|-----|-------|----|
| |水产品 | | | |
|-------------|-----|-------|----|
| |市| | | |
|生猪定点屠宰普及率 |-|-----|-------|----|
| |县| | | |
|-------------|-----|-------|----|
|蔬菜净菜上市普及率 | | | |
|-------------|-----|-------|----|
|蔬菜总产量(吨) | | | |
----------------------------------



1998年2月1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齐齐哈尔市退休退职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齐齐哈尔市退休退职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暂行规定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退休、退职(以下简称“双退”)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双退”职工的身心健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双退”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条 全市“双退”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由市退休基金统筹管理委员会负责,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退管办),负责日常工作,与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合署办公。
各县、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也应按上述规定,成立“双退”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机构。
第四条 各企业主管部门以及所有企事业单位(包括中省直企事业单位)都应建立“双退”职工管理服务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双退”职工较少的小型企事业单位可配兼职干部),负责抓好本部门、本单位“双退”职工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 各级“双退”管理服务机构和组织配备的工作人员,从各部门、各单位现有编制中解决。
第六条 各级“双退”管理服务机构和组织的任务:
(一)组织“双退”职工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双退”职工政治思想工作;
(二)组织“双退”职工参加业务技术咨询活动,以及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三)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
(四)了解掌握“双退”职工的生活状况,并与有关组织搞好协调,及时帮助“双退”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县、区退管办负责办理“双退”职工重新参加工作的聘、留用手续。

第三章 经 费
第七条 市、县、区“双退”职工活动经费:
(一)从退休费社会统筹基金中提取5‰;
(二)县、区退管办在办理“双退”职工重新参加工作聘、留用手续时,按所聘、留用“双退”职工工资总额的6%,向聘、留用单位收取管理费,并按级分成(上缴市30%,县、区留用70%);
(三)按“双退”职工实有人数,对未参加市、县退休费统筹的单位,每人每年一次性计提十元。
第八条 各企事业单位“双退”职工活动经费,按职工人数每人每年计提三十元,企业在营业外“劳动保险”项目中列支,事业单位从支付退休费科目中列支。
第九条 “双退”职工活动经费只能用于“双退”职工活动,以及其活动站(室)和聘用人员的开支。
第十条 市、县、区“双退”职工活动经费由同级退管办统一掌握使用;企事业单位“双退”职工活动经费由本单位“双退”管理服务组织统一掌握使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12月31日

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宗)委(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民(宗)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民宗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现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附件:
1.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oc
附件: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 导 纲 要


(试行)









目 录

n 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1页
n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页
n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2页
n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5页
n 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6页
n 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7页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和规定,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1.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2.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3.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4.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5.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6.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7.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

◆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
民 族 知 识 启 蒙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②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③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④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⑤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
民 族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②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③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④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⑤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⑥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⑦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⑧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初中阶段(七、八年级)
民 族 政 策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②知道党和国家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③正确认识与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高中阶段(普通高级中学十、十一年级)
民 族 理 论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学习和掌握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②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③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
民 族 理 论 常 识 实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理论,提高理论素养;②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③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上标准在整体篇幅中可适当压缩)④对在职业生涯中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有较全面的认识;⑤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8.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9.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相关学科渗透,与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
10.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1.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聘请各民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
12.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要致力培养一支爱党爱国,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13.应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组织专门培训。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政教主任、团队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都可以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民族团结教育的骨干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并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
14.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育教学实际,制订本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计划。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政教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
15.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骨干队伍建设的长远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如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各学科教师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将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六、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
16.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指导、制订相应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17.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都应有相关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或分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校有关教师具体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督促工作,定期举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总结与表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18.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文本和音像教材等,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审查专门委员会审定后统一使用。未经审定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资料、图书、音像等一律不得进入学校。上述教材的使用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纳入课程教材使用规划予以落实。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
19.各级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把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及时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学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校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20.要重视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要制订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方案,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考察考评工作,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21.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注意从政治的高度掌握政策,既要积极稳妥做好把关、指导工作,又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妥善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以便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